陪著孩子的時候驚覺,小至每天的作業、補習、才藝課,到每學期兩到三次的月考,以及「誰誰誰又不跟我好了」的人際壓力,孩子們的生活其實也有很多煩惱。
「我真的可以做到嗎?」、「失敗的話怎麼辦?」、「好難啊!」面對不熟悉的挑戰,或遭遇挫敗,自我懷疑是人之常情。不只是大人,成長中的孩子也是。
雖然孩子不見得時刻都要勇敢,但身為媽媽我也會在心裡偷偷希望:在他們「想要勇敢」時,能提得出勇氣。
要如何幫忙孩子,才能讓他們在挑戰面前願意勇敢?nu編與在小學任教的朋友聊天後,有些心得和大家分享👇
內容大綱
對孩子的正面態度是魔法
分享一個我很喜歡的實驗,美國有兩位心理學家曾到一間小學,串通小學校長跟某位班導師說:班上有幾位同學很不錯、未來會很有發展。但其實這些同學是隨機挑出來的🤫
於是這位老師在對實驗不知情的情況下,因為對幾位孩子抱持正向的看法,更積極的去引導、鼓勵這些孩子。根據實驗結果,這些隨機挑選出來的孩子,在驗收時真的表現得更好。
這被稱為「畢馬龍效應」,光是老師對孩子抱有正面態度,並傳遞給孩子知道,就能讓孩子有更好的表現。
你相信「勇敢可以練習」嗎?
身為小學教師的朋友曾跟我分享,有一次月考考卷發下後,隔天班上一位成績挺不錯的孩子腫著眼睛來,一問之下才知道,爸媽因為他「國語才考95分」很生氣,說他「不夠認真、粗心大意」。
我好奇的問朋友:「這對小朋友的心理會有什麼影響嗎?」
「嚴格的確會讓孩子繃緊神經,但長期下來漸漸會失去自信,面對挑戰可能會有更多不安和擔憂,因為他很難看見自己一路以來的努力和成果。」朋友這樣說。
爸媽的話語一字一句其實孩子都記在心裡。
每天的作業、小考孩子還能搞定,但面對演講比賽、大考、甚至工作等未來更大更複雜的挑戰,若孩子心裡只有「我會不會搞砸?」、「出糗怎麼辦?」、「我好像什麼都做不好」的聲音,就會很難跨出步伐。
自我懷疑的語言是內化而來,勇敢的語言當然也可以練習,那究竟要如何扭轉這些不安的聲音呢?
心靈存摺,幫孩子存下勇敢
當孩子站在難題面前時,爸媽平時對孩子的信任、正向的語言,會內化成為支持自己的聲音,勇敢的語言就會竄出,「我可以試試看」、「我願意努力看看」。
孩子嘗試後,如果成果不如預期,可以肯定孩子👉「努力的過程和行為」👈。
示範1:「雖然這次成果不如預期,但你好幾個晚上認真準備,你的用心我都看見了。」
示範2:「你做了很多練習題,有扎實的練習就會更熟練。」
示範3:「我知道你有盡力,願意努力也很不簡單,成果不好的話我們可以試試其他方法。」
上面提到考95分的孩子,爸媽也許可以這樣說:「95分已經不容易,你做了哪些事,讓你得到這95分?」當孩子回答並意識到自己每一分、每一步都是扎扎實實走過來,就會有自信踏出下一步。
若孩子的努力和用心有被看見,這些就會成為他的「底氣」。
當他長大,面對人生一道又一道的挑戰時,回顧成長的過程,不會覺得「我什麼都不會」、「我總是不夠好」,而是能看見自己一路以來的積累,成為有自信的大人。
閱讀更多|四個方法:讓孩子學會感恩、珍惜所有
nuPhoto推薦:客製化童書繪本
閱讀更多:第一本真正屬於女兒自己的故事書:Mika的奇幻旅程
閱讀更多:防疫期間一起看書吧/送給孩子專屬的禮物